服务人才培养 构建就业平台
2009-02-15
服务人才培养 构建就业平台山东省政协委员 304am永利集团官网院长
潘鲁生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近期,中央强调,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学生司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介绍,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趋紧有四个原因,一是毕业生多,2008年是559万,2009年是610万。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张小建指出:“特别是企业需求,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四是大学教育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健康成长与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关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不能因为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就简单地说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应当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去解决有关矛盾。
应当认识到,促进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利于从人才资源上改善存在的不均衡状况,从整体上协调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高校毕业生是经济和文化建设宝贵的人才资源,使之发挥所学所能服务社会,运用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知识能力干工作、干事业,对于我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具有切实意义。
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情况为例。文化创意尤以人为核心,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近10年来,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相应地,人才匮乏也将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我国加大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相关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不断扩大,但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受到人才的制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文化艺术素养、技术操作水平、产业营销能力并重的培养格局,并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架构,通过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格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所需人才培养,加强专业资格认证,使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就业、从业更加规范、合理。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应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重视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拓宽发展空间,营造发展机会,提供相关保障,引导文化产业类毕业生就业、创业,使其创意能力得到发挥,尤其在从“制造大国”向创造的、创意的大国转型过程中,培养、激发、实现国民的文化创意能力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
二、关于服务人才培养、构建就业平台的建议
(一) 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始终是教育系统追求的目标。教育部从2003年就明确提出,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包括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就业评估和教学评估力度等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面,这几年大力推进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训练,实行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书”制度等等,力度是空前的。但是教育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周期和多层次,比如,本科教育学制为4年至5年,要提前4年至5年去准确把握未来的需求,众所周知,这是有相当困难的。因此,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学习提升能力和发展潜力。同时,要积极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
以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办学经验为例,学校的“艺术设计”等16个本科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对接,紧密结合设计行业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向培养专业人才。为此,学校强调服务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力图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以设计服务生活、以设计引领生活的设计师的能力和素养。根据设计艺术教育的规律,结合设计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学校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构建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课程设置到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项目教学、假期课堂等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展开。多年来,我们在每届学生毕业前,将毕业作品展示和学生的就业推介结合起来,在会展中心举办“设计艺术博览会”,展示教育成果,吸纳引用人单位参观、选用人才,并具体地检验人才培养与市场实践的关切度。实践证明,学校切实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也是极为必要的。
(二)政府积极构建就业平台,提供一线就业岗位。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与高校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应当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应当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同时,政府应更加重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相关项目建设中吸纳高校的专业力量参与,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向实践成果转化,也可以直接促进学生参与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日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008年,304am永利集团官网即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等形象设计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发挥专业优势,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了教学。实践证明,在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政府与相关院校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不仅对行政事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日后就业、创业也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还应当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结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已成为国家“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战略。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正视和解决就业矛盾,已成为执政为民之要务。
正如专家学者们指出,保障就业与促进社会和谐是辩证的统一体。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有利于人际和谐、家庭和谐、人们内心和谐,从而带来社会和谐。我们必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和谐,为百姓造福。创造财富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要发动群众进行新的创业。推动全民创业,是发展之源、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之所以说是发展之源,就是因为全民创业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人创业成家,人人创业成市。只有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才能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才能为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不竭动力。之所以说是民生之本,就是因为发展靠人民,只有调动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把老百姓干事业的热情、干劲激发出来,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有劳动机会的人,不想干活了,那他就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是一个社会财富的消耗者。之所以说是和谐之基,是因为大家把精力放在创业上,各尽所能、各干其事、各得其所,人民生活就有保障,人民群众就会致富,社会矛盾就会减少,人际和谐、心灵和谐的程度就会提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由局部性工作转变为全局性工作,由季节性工作转变为经常性工作,由单一性工作转变为综合性工作。应当站在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努力构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节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培育机制、高校弱势毕业生群体就业援助机制、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等长效机制。在解决问题、化解难题的过程中把握机遇,从民生的意义上,从民族的教育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把关系理顺,把工作做实,促进社会长远发展。
上一条:齐鲁晚报: 提案建议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
下一条: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